输血的新认识及发展趋势

输血的新认识及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肾移植的普及,肝移植、脊髓移植及显微外科手术的突破,使临床输血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已由输全血为主的模式渐渐形成了广泛推荐输成分血及自体血的概念。这样,既节省了血源也为外科手术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但是,就目前的输血水平讲,输血或血液制品仍有传播疾病的风险。现就输血的风险及防治手段的发展浅述如下。

   

    1 输血存在的危险因素

   

    首先,是经输血传播病毒。如爱滋病病毒,乙型、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等。尽管对献血员进 行了严密排查,仍不能杜绝窗口期病毒传播的问题。用低温乙醇法制备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在纤维蛋白原、XⅢ因子及凝血酶原复合物中仍可检测出完整的病毒,仍属于传播输血后疾病的高危制品。其次,是输血可传播慢性疾病。如疟疾、梅毒等。据研究发现疟原虫在冰冻的红细胞中仍可存活数年。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平均为10周。再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细菌污染血制品也偶有发生,且触目惊心。

   

    2 控制输血不利因素的发展

   

    综合以上之不利,临床手术需研发替代疗法以有效地控制输血传播性疾病(TTD)及细菌污染的发生。也随着对输血反应、疾病传播及与红细胞相关的免疫调节等方面知识认识的不断提高,寻求新的输血策略已势在必行。其目的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异体输血。现在外科手术中推荐的基本方法为以下三种:第一,尽量减少术中失血以避免输异体血。这主要是采取药物控制法应用麻醉剂、局部凝固剂及抗纤维蛋白溶解剂等以减少手术失血。第二,广泛开展择期手术的术前自身供血。因其无血型不合之困扰、无异体抗体引起免疫反应的担忧、亦无传播疾病的问题存在,已成为国际上广泛举用的方法。据国外医学报导,澳大利亚的术前储血率达60%,德国达89%,日本达90%。朝阳医院近2年来已频频选用术前自体血储备、术中或术后回输的方法。无一例输血反应发生。患者术后恢复快、效果颇佳。临床观察,接受异体输血患者手术后感染和癌复发的发生率较未输血及自体输血者高。据统计,在髋关节置换术和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中,异体输血手术后感染率为自体输血及未输血患者的7~10倍。由此可见异体输血与免疫 调节作用有关,异体输血降低了细胞免疫。第三,应用替代疗法。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慢性疾病所致的贫血(ACD)已见疗效。ACD的发生原因是巨噬细胞从衰老的红细胞中摄取了铁,而这些铁是生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因此导致生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减少。rHuEPO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致使血红蛋白提高。治疗期间患者耐受良好,治疗周期半年~1年,血红蛋白平均上升2.5g/dl,HCT平均上升5%~7%。应用rHuEPO使众多患者脱离了输血,或是延长了输血的间隔。近年来,已在临床深入推广应用。

   

    1998年10月1日,国家正式颁布了输血法,加强了对用血及血液制品的法制化管理,严格了输血规范。随着医生的输血概念的更新,患者将日见收益。

   

    作者单位:100025北京市朝阳医院输血科 张君

相关链接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内容
频道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