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中老婆,張紀中個人資料,張紀中圖片

張紀中老婆,張紀中個人資料,張紀中圖片

張紀中老婆,張紀中個人資料,張紀中圖片

姓名:張紀中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煙台

現居地:北京宣武區

出生日期:1951年8月23日

身高:185cm

體重:98.1kg

配偶:樊馨蔓

職業:中央電視台高級經濟師、製片人

畢業院校:解放軍藝術學院

代表作品:激情燃燒的歲月,西遊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神雕俠侶

主要成就:多次獲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

張紀中圖片

張紀中資料

張紀中,中國電視劇製片人,曾做為話劇演員、電影演員、電視導演。早年中學擔任歷史教師,為其拍攝歷史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27歲時,被山西省話劇團錄取,成為一名話劇演員。1979年扮演《當我們年輕的時光》的男一號,從此走上了銀幕。1987年,擔任製片主任的張紀中和導演張紹林合作拍第一部電視劇《百年憂患》。他製作的著名的電視劇有《西遊記》、《水滸傳》、《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青衣》、《天龍八部》、《神雕俠侶》、《鹿鼎記》、《碧血劍》、《倚天屠龍記》等。

個人經歷

1951年生,人稱「張大鬍子」,北京人,中國電視劇製片人,曾任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高級經濟師、香港佛教文化產業--佛教音樂委員會委員(佛樂導演委員組)。還做過話劇演員、電影演員、電視導演。著名製片人。他多次獲「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在文革期間他到山西插隊,後來進入山西的話劇團。1991年,張紀中從山西電視台借調中央電視台擔任《三國演義》製片主任(五個之一),開始成名。

他製作或參與製作的比較著名的電視劇有《西遊記》、《水滸傳》、《笑傲江湖》、《激情燃燒的歲月》、《射鵰英雄傳》、《青衣》、《藍色妖姬》、《天龍八部》、《神雕俠侶》、《民工》、《呂梁英雄傳》、《鹿鼎記》、《碧血劍》、《倚天屠龍記》等。還執導過經典廣告短片《今生前世》。

張紀中擅長拍歷史劇,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激情燃燒的歲月》評價很高。他後期拍攝的金庸武俠劇則頗有爭議。支持的人也有,他們認為張紀中作品故事情節比較忠於原著(這點也得到金庸的認可),充分展現的原著的風貌。而金庸作品經常穿插歷史事件,應該拍得像歷史劇,而這恰是張紀中所擅長的。反對的人則認為港台版的經典本已難以超越,而張紀中拍的武俠作品又缺乏武俠味,看似情節改動不多但對人物性格普遍缺乏瞭解,形似而神失。因而在武俠小說讀者中口碑奇差,往往認為他「毀片不倦」。至於張擅長的大場面,則有褒有貶。不過客觀來說,觀眾對張大鬍子確實稍微苛刻了一些,拍不好武俠劇其實是整個大陸影視圈的問題,並不應該由張紀中一人負責。整個大陸影視圈本沒拍武俠劇的傳統,從演員到導演,從劇本到道具都沒有經驗,加之該群體整體缺乏人文素養,對武俠也缺乏理解,困難可謂繁多。這種情況下勇於嘗試也是非常可貴。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張紀中的金庸劇口碑不好,但其中《倚天屠龍記》播出當時卻是以2.54的收視率位列北京地區收視榜第三名,成為收視黑馬。播出以後也還是收到了不少好評,較之初期嘗試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進步不可謂不大。

成長經歷

生於1951年的張紀中注定要走一段艱難的人生之路。他的父親解放前是個資本家,做過國民黨的代縣長,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可謂是個無法擺脫的困擾,這個陰影始終惡夢般地籠罩著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在老師的鼓勵下,連文藝都不知是何物的他報考了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那時候的張紀中又瘦又高,像根豆芽菜,很適合跳舞,全然不像中年以後那樣粗壯威猛。專業考試一項項過關了,但因為政審沒過關,學校沒有錄取他。後來,張紀中來到了一家煤礦,在煤礦中學當上了一名歷史教師。再之後,隨著時代的變化,張紀中的命運出現了真正的轉機。27歲時,在機緣巧合下,張紀中被山西省話劇團正式錄取,成為一名話劇演員。1979年,在上海的一個朋友帶他去上海電影製片廠看拍電影,卻意外的獲得了扮演《當我們年輕的時光》的男一號的機會,他就這樣走上了銀幕。1987年,擔任製片主任的張紀中和導演張紹林合作拍的第一部電視劇《百年憂患》,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為他們以後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礎。之後,他與張紹林又合作了《刑警隊長》、《有這樣一個民警》、《好人燕居謙》等多部片子,這些片子竟然全都獲了「飛天獎」,而之後的《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激情燃燒的歲月》等影片的熱播,張紀中也贏得了全國觀眾的喜愛,無愧於金牌製片人的名號。

張紀中本人

老大的「霸氣」

換人!

《笑傲江湖》開拍十幾天了,可男主角「令狐沖」遲遲進入不了狀態,且調教無望。張紀中召集三位導演連夜開會,果斷決定,撤人!輿論大嘩!當時已拍了十幾天,兩集,60多場戲,全部重來,意味著近百萬的資金付之流水。而且一時沒有合適的男主角人選,四百多號人的劇組可等不起,每天的開銷都在十萬以上!連歷經風浪的黃健中都猶豫了,可張紀中十分強硬:「現在是我們劇組最危險的時候了,無論冒多大的風險,都要撤換男主角,我們不能將來自己抽自己的嘴巴……撤換男主角,我們的損失可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不換,損失也許是上千萬,我們的戲就對不起觀眾。」

幾天後,張紀中和黃健中商定,李亞鵬補缺演「令狐沖」。反對的聲浪幾乎要把張紀中給掀翻了,不僅外界罵聲一片,內部也是一片反對。此時,張紀中再現了他「老大」的霸氣:「令狐沖就由李亞鵬來演,無論誰,無論什麼理由,都不准反對!」

幾年後,拍《射鵰英雄傳》,拍《天龍八部》,張紀中再次遇這樣的考驗:戲拍了一部分,導演不稱職,不僅大大拖後了進度,而且質量不到位。於是,換人風波重演!戲拍到中途換導演,這在中國的影視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被換人喊屈申冤要打官司,各媒體推波助瀾,一時間,媒體上的張紀中真有點「黑老大」的感覺了。

事隔多年後的今天,張紀中說到這些,長歎一聲:「壓力當然有,但我最終要的是結果。劇要拍得不好,你有一百個理由也沒用,你不可能去和觀眾解釋。當它沒有挽回餘地的時候,你一定要做一個決斷。因為這個決定只有你來做,沒有人會替你做。我也不想得罪人,但你不得罪人,你最終對不起的是你自己的作品,最終傷害的是投資人、觀眾、工作人員,包括你自己。你只有一個人沒傷害,就是這個對象。所以,有的時候你得想什麼是根本。」擁有權力,也承擔責任,這就是「老大」。

老大還常常像「周扒皮」,劇組要收工了,他一看,這光線還可以啊,再拍一會兒!在拍《射鵰英雄傳》時,劇組在海灘拍戲,他在周圍山上看景,隨身帶著望遠鏡,時不時往沙灘望一望:「哎,你們怎麼停啦,抓緊啊!」劇組人誠惶誠恐:主任怎麼知道我們歇了?

冬天,在九寨溝拍《神雕俠侶》,日短夜長,一天中午,張紀中看看天,和導演趙箭商量:這天黑得這麼快,咱們中飯就別吃了吧?事後趙箭氣得到處跟人「投訴」:「居然想叫我們中飯都別吃,省下時間拍戲!」

對一個龐大的劇組來說,真的是 「時間就是金錢」,每天嘩嘩流出的十幾萬可都是真金白銀,因此只要一開機,進度對張紀中來說就是頭等大事。為了進度,「老大」有時也必須忍氣吞聲做些退讓:有的演員明明是要出去玩,卻騙他有活動必須參加。當事後知道真相,按「老大」的脾氣,應該立馬把她開了,但張紀中忍了。有演員遇到騎馬的戲害怕,便裝病不起,張紀中也忍了,為什麼?進度要緊。他稱之為「小小不言的妥協」,「戲拍了這麼多,我不可能換人。但這事我心裡記著呢」。

做老大是需要成熟的,而這種成熟的代價往往卻是無奈,外加一點苦澀。

再大的腕兒,也別想在張紀中這裡講價。「我這裡是戲抬人,不是人抬戲。」這是張紀中的口頭禪。「來這裡就是拍戲,戲好了,你的名氣自然就大了。我做的就是給你提供這個條件。至於你要有其他非分之想,那走人!」 因為這句話,他的眼裡是沒有觀眾的,只有藝術和劇本本身。

這份氣魄也許是其他所有製片人夢寐以求的,但只有張紀中做到了,許多名演員願意拿比別處少得多的報酬跟他拍戲,圖的就是戲好。和張紀中私交不錯的尤勇在《射鵰英雄傳》中演歐陽鋒,他對著張紀中無奈長歎:「哥,看來在你這兒發財是甭想。」

張紀中清楚,他老大的地位是來自於「戲好」,所以他老大的責任就是要確保「戲好」。為此,他沒少耍老大的「威風」,逼著創作人員拿出最好的東西來。中國最優秀的詞作家易茗,曾以《少年壯志不言愁》、《好漢歌》、《好人一生平安》等佳作而蜚聲南北,但在他這裡卻被逼得直髮無名火。原本為《笑傲江湖》創作的歌詞「黃塵古道,一劍獨自飄飄……」已然引來了專業人士一片喝彩聲,而張紀中依然覺得「不夠好」。他追求的是「極好」——— 既要有高度,又不能生澀,還不能順口,不能太大眾,又要大眾……易茗只能繼續苦熬八個月,幾易其稿,直到最後自己都不知所措了,才有了後來的「笑傲江湖」:「傳一曲天荒地老,共一聲水遠山高,正義不倒,會盟天下英豪,無招勝有招。英雄肝膽兩相照,江湖兒女日漸少,心還在,人去了,回首一片風雨飄搖……」據說《水滸傳》的《好漢歌》也是這樣逼出來的。

夜裡臨睡前,張紀中總要做他最後一道功課:簽字。手邊一疊本子,是賓館服務員送來的求簽名的,另一疊是等待他簽字報銷的發票。他先龍飛鳳舞地把名簽了,然後開始仔細審查發票。他看到了一張明顯有問題的發票——— 數額改過了。皺著眉,他在發票上寫了幾個字:請不要污辱我的智商!氣呼呼地把它推向一邊。還是他的一貫風格:鐵腕,不留情面。

「我一不貪錢,二不玩女人,我怕什麼!」這也是張紀中常掛在嘴邊的話。無慾則剛,其實這正是張紀中行走娛樂江湖多年老大地位不倒的獨門秘籍。試想,他當製片人十幾年,得罪的人大概是難以計數了,稍有不慎,便是自取滅亡。但他沒有,十幾年來,他過手的錢成萬上億,他身邊永遠美女如雲,誘惑不可謂不大。不圖錢不念色,在普通人看來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但在永遠是誘惑和慾望交織的娛樂圈,張紀中的堅守,卻成了他屹立不倒的獨門武器。

同樣,他也不怕觀眾的唾罵,因為他就是一個「瘋子」。

老大的凡性

據說,起用李亞鵬,最初是張紀中讀初中的女兒的提議。未經證實。

但熟悉張紀中的朋友們知道,儘管面對滔天輿論時,張紀中會像鋼鐵般堅硬,但張紀中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常常,身邊人的一句話,會讓他作出重大的改變,或作出一個重大的決定。這種很不「老大」的淳樸,說明了張紀中骨子裡還是一個凡夫俗子。

張紀中曾耐著性子一條一條回陌生觀眾的短信。

儘管吃盡了記者們的苦頭,但遇上記者來訪來電,張紀中從來不說「不」,且有問必答,從不擺譜、甩臉子,只要有時間,便不厭其煩地回答、解釋。這種長者般的胸懷和慈愛,在張紀中身上是十分突出的。

但張紀中在接待記者時其實是十分謹慎的,他十分清楚:記者寫得越多,對擴大劇的影響越有利,讓你們去寫吧!媒體說他是炒作高手,張紀中振振有詞反駁:我從來沒請你們來採訪,怎麼說我炒作呢。所以準確地說應該是:張紀中不拒絕炒作。這應屬於張紀中作為「老大」的一點小小的狡黠。

張紀中一直承認,他製作的戲中,有兩部「爛」戲,一部是《藍色妖姬》,一部是《永樂英雄兒女》。這兩部戲他幾乎沒管,所以質量連他自己都看不上眼。那為什麼拍呢?為了弟兄們。從《水滸傳》開始,就有一批同仁風裡來浪裡去,幾乎365天都隨著張紀中上高原、下濕地,保證這一干兄弟的生計也就成了「老大」的責任。張紀中喟歎他每年電視劇拍攝量必須在七十集以上才能讓弟兄們都有飯吃。

在親朋好友眼裡,張紀中是一個大孩子,愛玩,善良,率性,沒有心機,總是自信,總是快樂。

讓親人頭疼的是,對待自己的生活,他經常粗心到令人哭笑不得。每拍一次戲,他都會丟一堆衣服。但可能下次拍戲,打開封存的道具倉庫,嘿,他的衣服在這裡!

與金庸的情分

站在巨人肩膀上沒有金庸,就沒有今天的張紀中?

上個世紀90年代,當大俠金庸激動地看過央視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之後,在這兩出戲裡,他看到了真正的東方俠義精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終於意識到,真正能夠領會並詮釋自己小說的人,還是存在於中原大地上。

1999年,金庸以象徵性的「一元」版權費將《笑傲江湖》交由央視改編,成為與張紀中攜手的第一步。正式開拍後的2000年4月和8月,金庸又兩次親臨拍攝現場,與主創人員及演員談天。

對於張紀中來說,也許並沒想到76歲高齡的金庸會成為他的「真命天子」。這使得張紀中定下心來,「就這麼拍!」——— 既要有觀賞性、娛樂性,又要讓專家看了叫好,把央視版《笑傲江湖》拍成金庸的經典武俠藝術片——— 真正的中國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在無錫的外景地,金庸開了口,對扮演東方不敗的演員茅威濤十分滿意。在接下來的看片會上,金庸面對宜興玉女山莊的天然景觀、剛出殼的小鴨、演員等,不時點頭、微笑。

對著劇組,金庸說出了一句讓所有人驚歎不已的話:「你改得好的地方,我可以把小說改過來!」

金庸笑著對張紀中說:「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笑傲江湖》,我非常滿意。比《三國演義》、《水滸傳》還要好。」——— 在金庸心裡,唯有能拍攝《三國演義》、《水滸傳》之人,方有真正的資格擔當金劇的製作。

2001年,江蘇電視台與金庸簽下了《天龍八部》的拍攝版權,幾日之後,金庸致信江蘇電視台,希望《天龍八部》的製作還是由張紀中承擔。審慎的江蘇台在談遍了海峽兩岸所有製作班子之後,不得不承認金庸的眼光,還是得讓張紀中來拍!

沒有張紀中,就沒有金庸的「第二春」?

張紀中曾經說過,要把金庸的作品拍個「一乾二淨」。如果真能做到,也算是前無古人的壯舉了。金庸的作品讓張紀中體會到了做俠客的酣暢淋漓之感。在翻拍了金庸的幾部作品之後,二人成了莫逆之交。

無論媒體如何評價這段關係,張紀中已然和金庸攜手並肩走過了四個春秋,在金庸武俠劇的熱潮漸趨退卻、網絡遊戲改拍劇蔚然成風的21世紀,因為張紀中的重拍,金庸的名字先後四次被重新叫響,同時也成為2003年那一場華人世界矚目的「華山論劍」的重要觸發點。

金庸認為,在改編方面,《射鵰英雄傳》港台版本的金庸劇對原著改編較大,雖然1983年翁、黃版的「射鵰」也稱得上是經典,而內地版卻是最尊重原著的。在拍攝質量方面,內地版更是比83版、94版精良許多。對張紀中劇組拍攝的《神雕俠侶》,金庸表示支持,希望在質量上能繼續讓他放心。

在金庸眼裡,張紀中的性格很豪爽,有俠客之氣,很能和他談得來。而面對媒體的紛紛傳言,張紀中坦言:「我們沒有仇,我們通過拍戲,成為很好的朋友。金庸先生跟我形成的關係,已經超出了拍戲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金庸先生還很希望我再拍下去。」對於原著情節的昇華和延續,他說:「我對金庸的看法很在意,好些修改想法都及時跟他講了。拍《笑傲江湖》時我們溝通少,說得就多了。」

張紀中也曾非常反對金庸修改《鹿鼎記》。在作品修改會上,張紀中毫不猶豫地對金庸說,用眼光回過頭看以前的作品肯定不順眼,改編味兒就變了。我清楚您不想讓大家把韋小寶當作英雄式的人物,這點我一定遵從。但是堅持按舊版本拍攝是因為它更有教育意義。」一會兒,張紀中下意識地為金大俠披上外套。金庸也欣然接受了張紀中關於《鹿鼎記》的建議。

後來,張紀中到香港辦事,金庸夫婦足足陪了他三天,吃遍香港的美食。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