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五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也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在傳統文化中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的文化形態。而五行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範疇,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被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它是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五行學說始於夏商之際,完善於春秋戰國,影響持續到今天,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下面與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第一種是五行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五行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的,而這五種物質之間又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這一觀點在歷史上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來由於西方文化的傳入,這種觀點在學術界受到質疑,置疑的焦點在於五行並非構成自然社會的五種必需物質,因此,關於五行的起源與涵義,又有其他的一些觀點。第二種是源自殷商時期的五方觀念,「行」的甲骨文代表著方位,因此,有人認為,五行的原始涵義是指五方。第三種是源自天上的五星,由於人類早期社會對自然界缺乏足夠認識,這一觀念源於人們對天象、星象產生膜拜心理。第四種是源自手指的計數,這一觀點來自於郭沫若先生,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對人體的觀察,五行之「五」與人身的手足之數相同,因而產生五行學說。第五種是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高思華教授則提出的,五行的產生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帶五時氣候特點和生化特點的抽像。這一觀點目前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與認可。五行的產生說法不一,而論點也各有根據,由此可見,人們對五行的重視程度。

    五行的含義也體現在很多方面,中國人的傳統在方位中重「中」,國人例來以「中」的作為主導地位,而重「中」的意識萌芽於人類早期方位的觀念,這也表達了我國古代先民唯我獨尊的思想意識。

    五色中以「黃」為貴,自然界的色彩本來有多種,五行規範之後,通常提到的色彩就有五種,即青、赤、黃、白、黑五色。同樣,受五行思想的影響,黃色的地位一直高於其他色彩。黃色最尊貴,因為黃為土色。其次是紅色,因為火生土,紅色為黃色之母,這叫母以子貴。黃色也是作為很多皇族使用的特定顏色。在傳統文化裡,黃色、紅色就是尊貴、吉祥的象徵,中國民間喜歡紅色,如婚禮、新年、開業等,均以紅色作為主色調,也是這一原因。

    牲畜中以「牛」為尊,因為中國是農耕國家,牛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力,並且,牛的養殖、生長週期長,成本大,所以,很多朝代明文規定不許隨意殺牛,這種牲畜中以「牛」為尊,以「羊」為主的文化,其實也是五行思想在祭祀、飲食文化中的一種體現。

    由於甘為百谷之味,百谷生於土中,所以在酸、苦、甘、辛、鹹五味中,甘味對人體補益作用最強。我們中國人的主體食物為五穀,五穀皆生於土中,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個體會,小麥、大米、小米、玉米等穀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後均會出現淡淡的甜味。

    五臟之中尤重脾胃,五臟即心、肝、脾、肺、腎,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核心,五臟與五行的配屬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人體之精、之神均由五臟所主。但在五臟之中以脾胃為五臟之本,五臟的氣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動,脾胃一病,則外而四肢,內及五臟,上及頭面部的七竅,這也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醫學中的延伸。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學者對五行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都有不同的觀點,也進行過很多相關的闡述,但未置可否,五行與人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遠的影響。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曾經這樣說:五行思想形成以後,建以萬斛狂瀾之勢,橫領思想界之全部。因此,瞭解五行的啟源與內涵,便是另一種瞭解中國文化的角度。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