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與國民性格無關?

血型與國民性格無關?

1910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的醫生范頓根(Emil von Dungern)最先將血型做為種族主義的依據。他聲稱,純種歐洲人的血型是A型,純種亞洲人的血型是B型,或者說,那些B型血的歐洲人不是純種歐洲人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位波蘭研究者對英國和法國佔領軍士兵和俘虜中不同民族的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的血型分佈存在差異,據此將人類劃分成了三個人種:A型佔多數的歐洲人,B型佔多數的亞-非人,和過渡型。他們並描繪了一幅人類進化的圖景:人類的祖先原先都只有O型血,之後分化出了A型和B型兩個不同的人種。按照這個思路,正苦於沒法找到一個劃分人種的客觀標準的人類學家們馬上把調查血型分佈當成救命稻草。1930年在給蘭特斯坦納頒發諾貝爾獎的典禮上,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就是如此讚揚蘭特斯坦納的貢獻的:“蘭特斯坦納的發現為研究一個民族的種族純潔程度的決定性開創了新的領域。” 
  但是以後所有試圖根據ABO血型劃分人種的努力都失敗了。並沒有一種ABO血型基因是某個人種所獨有,三種血型基因在所有人種中都可以找到(只有美洲原居民有極低的B基因)。而且血型分佈也有共同點,都以AB血型最少,而O血型普遍較多。那麼能不能根據血型頻率的差異來劃分人種呢?粗一看,不同的“人種”的確有自己的血型頻率特點,例如歐洲人中B血型普遍較少,亞洲人中B血型較多,美洲原居民則幾乎全部都是O血型。但是這是已預先劃定了人種,再去找其血型分佈特點。血型分佈的實際情況,要比想像的複雜得多。O基因是最普遍的,在世界各地的分佈都在一半以上,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原居民中幾乎達到100%。它在澳洲原居民和西歐也有較高的頻率,而在東歐和中亞則最少。B基因是三種血型基因中最稀少的,它在中亞最多,在美洲和澳洲最少,但在非洲也有相對較高的頻率。A 基因要比B基因更常見,在世界大部分人口中所佔的頻率在10-35%。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原居民中幾乎不存在,但在北美洲的黑足人(30-35%)、澳洲原居民(許多部落達40-53%)和北歐的拉普人(50-90%)這些較小的群體中達到了高峰。 

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各個“人種”內部不同地區的人群狀況,就會發現他們的血型分佈差異很大,而屬於不同“人種”的群體之間,反而可以找到相似的分佈。例如北京人(O=29%, A=27%, B=32%, AB=13%)和廣州人(O=46%, A=23%, B=25%, AB=6%)之間的血型分佈差異,遠大於日本人(O=30%, A=38%, B=22%,AB=10%)和波蘭人(O=33%, A=39%, B=20%,AB=9%)的差異。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可見,我們無法用血型分佈來劃分人種。事實上,沒法用任何遺傳特徵來劃分人種,“人種”在生物學上沒有意義。雖然至今還有人相信血型分佈決定了人種,甚至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國民性,但這是經不起推敲的、毫無科學依據的論調,只要在世界範圍內仔細研究一下各個人群的血型分佈,就可知其謬!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