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血型氣質的「強者替換原則」

基於血型氣質的「強者替換原則」

  一般說來,氣質上的強者比較容易理解弱者的心情和想法,但同時對他們的短處和缺點,一目瞭然。所以,無論作為領導還是下屬,強者總愛替弱者操心,生怕他們的言行會有什麼閃失;但反過來,弱者則對強者比較放心,而且能夠委以重任。

  由此看來,A型的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宗一郎都選擇B型的山下俊彥和河島喜好作接班人並非偶然。在權力的交接中,即使弱者有意迴避強者,強者也有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這就是所謂的「強者替換原則」。

  在日本從戰亂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這一原則體現得十分明朗,這一時期先後出現了三位有著重大影響的英雄人物,那就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眾所周知,最初的統一局面是由善於把握機會的織田信長打開的,取爾代之的則是果斷無情的豐臣秀吉,他不僅統一了日本而且還妄圖征服朝鮮,終究病死。最後,是藏而不露的德川家康贏得了天下,並創造了日本歷史上持續最久的平安時代。對於這三人的評價,後人多是褒貶不一,有的同情壯志未酬的織田信長,雖然他有時濫殺無辜;有的稱頌豐臣秀吉的蓋世武功,儘管他有些不擇手段;但多數人似乎對德川家康沒有好感,甚至對其冠以「老狐狸」的稱號。

  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從感情的角度出發,人們更喜歡為功敗垂成的人物鳴冤叫屈,並給予極大的同情。何況是感情豐富的日本人。

  但如果我們運用血型原理進行分析的話,就會發現這三者的權力更迭是有規律的。德川家康的最後得勢完全符合「強者替換」的原則——B型弱於O型弱於A型。正因為如此,日本走向統一的歷史才顯得環環緊扣,有條不紊,否則,極有可能造成更加混亂的局面。

  不僅如此,「強者替換的原則」還體現在不同血型族群的衝突和鬥爭之中。就像在權力更迭中表現出來的那樣,氣質上的強者通常是最後的贏家。

  例如:

  ●中國歷史上持續不斷的南北較量,得勢的幾乎都是B型化的北方。

  ●日耳曼人對羅馬人的戰爭,終以A型居多日耳曼人的勝利告終。

  ●O型化斯拉夫人的興起給予了容易墮落的B型化的蒙古人致命的打擊。

  ●四處擴張的O型化土耳其人在兵臨維也納城之下後便再也無法前進半步。

  ●屢立戰功的盛唐軍隊在同O型化的阿拉伯人的一次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滅。

  ●希臘與波斯的持久戰爭,同樣是A型化的希臘人打敗了O型化的波斯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美國軍隊介入朝鮮戰爭之後,一度不可一世的北朝鮮軍隊兵敗如山倒,一潰千里。

  ●但同樣在越南,A型氣質相對濃厚的越南,美國人卻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近代史上,來自O型為主地區的太平軍終於在A型化的湘軍面前悲壯的倒下。

  ●O型化的國民黨軍隊總是敗在以湖南、湖北人為領導核心的A型化的共軍手裡。

  ●競技場上,中國隊一遇到氣質上的強者美國隊就顯得十分慌亂,往往以失利告終。

  可見,這一原則不僅在理論上成立,而且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它既可用以解析世界,又可用以改造現實。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