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有哪三候?分析都有哪些物候現象

秋分有哪三候?分析都有哪些物候現象

秋分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時間多為每年的9月22日或9月23日,而這也是南方地區正式入秋的象徵。關於秋分的由來、習俗、養生之道等方面,都是我們平日較常接觸的內容,可對於秋分三候的概念,想必很多人則是連聽都沒聽過。秋分有哪三候?這般設定的緣故究竟又是為什麼?

在中國古代,人們靠著二十四節氣來判斷季節、氣候、物候等的變化,並且因此而建立起特定的節令。二十四節氣當中的每一個都有自己明確的分工,而為了更準確細緻的有時間概念,從而達到提醒農作的時間,人們還將秋分節氣分為三候,表現出物候現象的自然轉換。而這三候有一句諺語可以概括,為「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一侯:雷始收聲

「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這是鮑氏所講,也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知曉古人早先認為雷是因陽氣盛所出聲,又因陰氣盛而減弱的概念。而秋分就是能夠很好對此做出區分的時節,因為秋分後天氣變涼,陰氣盛,所以打雷的現象也會減弱。由此,人們認為雷聲即是酷暑結束的標誌,還是寒秋開始的徵兆,而從一侯開始,天氣會滿滿開始變得陰涼起來。

二候:蟄蟲坯戶

在《禮記》裡,記載著「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其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這句話表示由於天氣變冷的緣故,平日裡蟄居的小蟲也開始選擇藏匿於洞穴之中,並且還會用細土將自己的洞口堵起來,為的還是減少寒氣的入侵。而這句話從側面也表明了動物儲存事物的習性及時間,代表著二候一到,人們也應該要順應氣候變化及時補充存糧,為過冬做好充足的準備。

三候:水始涸

「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這話道出了三候時期水量減少的現象,而這多半是由於雨量減少所導致的,而雨量之所以會下降,同乾燥的天氣有分不開的關係。在此期間,水氣蒸發快,自然而然會使得河流湖泊裡的水量也跟著變少,甚至還會出現有些沼澤之地出現乾涸的模樣。

秋分有哪三候?我們對此做出了詳細的解答,而這也能夠看出古代人們的博大智慧,能順應著時節變化進行勞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