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整體調控 追求「長期帶瘤生存」

重視整體調控 追求「長期帶瘤生存」

    癌症療效的評定,歷來為醫界和廣大癌症患者所關注。經典的癌症模式認為"治癒癌症必須把最後一個癌細胞殺死或清除。對此,人們採取了擴大的手術,強化化療和根治性放射治療,把'無瘤生存'當作治療的唯一終極目標。然而其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但神秘的中醫藥使越來越多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長的事實告訴我們,"生存率"才是療效評定的總則。
  一. 提高肌體免疫和調空能力,大大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18世紀初,Leoran等提出了"腫瘤是局部病變"的概念,手術治療的手段便應運而生。1858年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首先提出"癌是細胞疾病",隨之產生了應用放化療等破壞殺傷瘤細胞的方式來治療癌瘤。進入20世紀80年代,人類認識到腫瘤的發生發展是機體的防禦系統與腫瘤細胞的平衡失調,瘤細胞在一定條件下,經過誘導分化,可重新向正磈赴V瘟粕顯蚋憂康魈岣嘸√迕庖吆偷骺漳芰按偈沽魷赴盞擠只O赴鬧瘟剖侄巍U庖環椒ㄓτ糜諏俅埠螅皇拱┬⒒頰叩幕航飴屎統諫媛蝕蟠筇岣摺?br>  二. Sichipper提出腫瘤概念新理論--殺傷治療對患者的生存率並無改善。
  1994年,加拿大Sichipper教授借鑒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傳統觀念,對50多年的腫瘤臨床,實驗室和流行病學的經驗和現象作了系統分析,提出了五項關於腫瘤認識的新概念:(1)癌是一個發展過程而不是形態學實體;(2)癌細胞的結構大部分正常,其惡性特徵是由於少數基因和環境改變的結果;(3)癌變過程的特點是調空失常;(4)癌變過程有潛在逆轉的可能;(5)殺傷治療產生的副作用,能破壞機體的正常反應性,使本已失衡的機體調空作用更加惡化。他認為:癌瘤來源於宿主體內,是人體信息傳遞和調節失控的產物,而癌細胞只是機體生物學信號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殺傷"的方式,可以使腫瘤消退,但不一定是治癒,而且這種方法大都對免疫產生嚴重抑制,對患者的生存率並無改善。由此Sichipper提出三點推論:(1)機體的反應性,對癌症的治療最為重要;(2)癌的自然增長速度是可變的;(3)有效的治療,並不需要腫瘤的完全消退。這一推論,為我們認識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長期帶瘤生存"這一療效特點,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根據,也為我們對中醫治癌機理的探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三. 中醫藥治療,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惡性腫瘤的療效標準大致為兩類:一是統計長期生存率。二是對瘤體變化的直接測量。這一標準是建立在"殺傷"概念模式基礎上的。從腫瘤概念的新模式看"生存率"依然是評定效果的總則,而"無瘤生存"已似乎不那麼重要。事實上,不必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癌細胞殺絕。治療的基礎應是逐漸改變免疫或代謝的再控制,通過調整機體的平衡狀態來控制腫瘤。
  綜上所述,我們的經驗是,放化療雖然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由於其缺乏特異性和選擇性,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因而應嚴格掌握其適應症和禁忌症,不可一味追求"無瘤生存"而捨本逐末。中醫雖然在"殺抑"瘤細胞方面遜於放化療,但卻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機體內環境的調空能力,有力的保護並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其遠期療效和長期生存率均明顯提高。因此,我們認為"長期帶瘤生存"要比短時間"無瘤生存"(事實上不可能達到絕對無瘤),更具臨床現實意義,提示患者應權衡利弊作出正確的選擇。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