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治療經驗探討

白血病治療經驗探討

    白血病是一組起源於造血組織的腫瘤性疾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使造血干細胞基因突變並呈腫瘤性克隆增生。其比一般瘤細胞增殖能力更強,更易廣泛侵犯。但其分化成熟受阻,短期內使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內大量聚集,抑制正常血細胞生成,隨血流廣泛浸潤體內各器官組織,影響新陳代謝及機體防禦功能,典型出現:貧血、出血、發燒及肝脾、淋巴結腫大、胸骨壓痛等症狀和體征。對其化療,藥物干擾、阻斷於破壞的結果,往往促使腫瘤性基因發生新的變異,而過快產生耐藥基因,最終使化療失敗。
  對於早期患者不拘泥於常規性治療,而是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設計治療計劃,預測遠期療效。有經濟能力及移植件者,在充分預備治療後,可考慮骨髓移植;病情較輕,骨髓幼稚細胞<35%,癌細胞分化高者,可以中醫藥抗癌調治為主;對於骨髓白血病細胞較高>35%,有染色體基因檢查陽性,體質較好的患者,可進行第一線敏感方案化療,同時結合中醫治療,以其誘導分化、減毒增效、逆轉修復異變基因、而提高療效,減消毒副;對於發現較晚,幼稚細胞(白血病細胞)居高,並發高熱、重度貧血、廣泛出血,極度虛弱的患者,應取中西醫各自優勢之點先固本解急、對症支持,積極營造化療前提條件,而後以中藥護本填髓相佐,進行適中的敏感方案化療。此乃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之謂也。
  中期患者,已對本病有了一定瞭解和經驗,多能從思想上正確對待和認識各類治療。本期大多數患者正氣受損,邪蘊、痰淤等病機形成,對化療大多仍有效。但部分耐藥,骨髓受抑,血象難升,肝腎等臟器不同受損。這時,我們則主張權衡中西利弊,提倡發揮"護胃、護肝、毀髓"提高機體免疫等優勢,並加強有效而不傷正的中藥抗癌後,進行化療。在此應提示,臨床中往往遇到原化療無效產生耐藥的病例,經結合中醫治療後復又出現療效,使耐藥消失的現象。
  晚期患者,病人正虛愈甚,邪實益盛,化療效差或無效,各種嚴重併發症出現,高熱、感染、血像極低、反覆出血、疼痛、厭食等纏綿難消,最易導致衰竭死亡。故本期應始終權衡利弊慎用化療及苦寒傷正藥物。主張發揮中醫優勢,扶正培本,涼血解熱,填髓生血,緩急止痛,祛邪抗癌等治則,使氣衰精耗、髓枯血竭、淤邪蘊熱,本虛標實等病機得以逆轉,"精氣生則活",元氣漸復,本虛得補,症狀消退。體質好轉後仍是施中醫有效而不傷正的抗癌法則,間配小劑量化療,以其完成緩解。緩解之後再階段性鞏固,最終取得長期帶病生存或臨床治癒。據臨床統計,白血病初患者70-90%經科學合理治療,可達緩解,經鞏固、強化、中西醫結合治療,大多患者可達長期生存、臨床治癒。
  2. 中藥對放化療的"增效減毒"問題。
  "放化療的毒副作用"一直是困擾白血病臨床治療的難題。最常見的毒副反應是噁心、嘔吐、腹瀉、貧血和乏力,嚴重者會出現感染、肺炎、腸炎、脫髮、出血等症狀。這是因為放化療是建立在"癌是細胞病變"的基礎上,所以它的治療是以"無瘤生存"為目的的微觀"殺傷"性治療。
眾多例證說明,中藥對放化療的增效減毒是科學和正確的,為現代腫瘤病學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給新藥研製提供了方向。
  3."治病以脾胃為本"的重要性
  在臨床中有很多的病人因長期多種治療,脾胃虛損,水谷難消厭食嘔逆的症狀。每每於此則病情每況愈下,併發症增多,稍有挽救不利,便有衰竭感染而亡之險。古語云"打仗以糧草先行","治病以脾胃為本",用力的強調消化吸收功能是生命賴以維持的先決條件,對造血乏源,氣虛血虧的血液病患者尤顯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此必須注重培補脾胃,顧護脾胃。只要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代謝運轉尚好,人體正氣即可保存,就有希望逐漸復原,就有抗擊病邪的本錢。
  4.鞏固治療--緩解後走向康復的開始
  白血病經過誘導緩解治療,部分患者見到骨髓徵象等指標正常或趨於正常,臨床無任何症狀。加上經濟負擔,就放棄了系統的再續治療,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骨髓細胞學檢查是一個相對性一般檢查,患者經治療即使獲完全緩解,體內仍殘存約1000000個白血病細胞(這些細胞可經放射免疫等特殊檢查出)。誘導緩解治療是基礎,緩解後的治療才是走向治癒的開始。此時停止治療極易復發,一旦復發,白血病細胞耐藥性增加更加難治。為此需要長期維持並定期階段性增強鞏固治療。以其徹底殺死白血病細胞,恢復調整病態造血環境。鞏固治療期應以中醫治療為主,階段性小劑量短療程鞏固化療或不化療。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