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的新認識及發展趨勢

輸血的新認識及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腎移植的普及,肝移植、脊髓移植及顯微外科手術的突破,使臨床輸血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已由輸全血為主的模式漸漸形成了廣泛推薦輸成分血及自體血的概念。這樣,既節省了血源也為外科手術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條件。但是,就目前的輸血水平講,輸血或血液製品仍有傳播疾病的風險。現就輸血的風險及防治手段的發展淺述如下。

   

    1 輸血存在的危險因素

   

    首先,是經輸血傳播病毒。如愛滋病病毒,乙型、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鉅細胞病毒等等。儘管對獻血員進 行了嚴密排查,仍不能杜絕窗口期病毒傳播的問題。用低溫乙醇法制備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在纖維蛋白原、XⅢ因子及凝血酶原複合物中仍可檢測出完整的病毒,仍屬於傳播輸血後疾病的高危製品。其次,是輸血可傳播慢性疾病。如瘧疾、梅毒等。據研究發現瘧原蟲在冰凍的紅細胞中仍可存活數年。輸血傳播梅毒的潛伏期平均為10周。再有,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細菌污染血製品也偶有發生,且觸目驚心。

   

    2 控制輸血不利因素的發展

   

    綜合以上之不利,臨床手術需研發替代療法以有效地控制輸血傳播性疾病(TTD)及細菌污染的發生。也隨著對輸血反應、疾病傳播及與紅細胞相關的免疫調節等方面知識認識的不斷提高,尋求新的輸血策略已勢在必行。其目的是要最大限度的減少異體輸血。現在外科手術中推薦的基本方法為以下三種:第一,盡量減少術中失血以避免輸異體血。這主要是採取藥物控制法應用麻醉劑、局部凝固劑及抗纖維蛋白溶解劑等以減少手術失血。第二,廣泛開展擇期手術的術前自身供血。因其無血型不合之困擾、無異體抗體引起免疫反應的擔憂、亦無傳播疾病的問題存在,已成為國際上廣泛舉用的方法。據國外醫學報導,澳大利亞的術前儲血率達60%,德國達89%,日本達90%。朝陽醫院近2年來已頻頻選用術前自體血儲備、術中或術後回輸的方法。無一例輸血反應發生。患者術後恢復快、效果頗佳。臨床觀察,接受異體輸血患者手術後感染和癌復發的發生率較未輸血及自體輸血者高。據統計,在髖關節置換術和脊柱外科手術患者中,異體輸血手術後感染率為自體輸血及未輸血患者的7~10倍。由此可見異體輸血與免疫 調節作用有關,異體輸血降低了細胞免疫。第三,應用替代療法。用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治療慢性疾病所致的貧血(ACD)已見療效。ACD的發生原因是巨噬細胞從衰老的紅細胞中攝取了鐵,而這些鐵是生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因此導致生成血紅蛋白的原料減少。rHuEPO可促進紅細胞的生成,致使血紅蛋白提高。治療期間患者耐受良好,治療週期半年~1年,血紅蛋白平均上升2.5g/dl,HCT平均上升5%~7%。應用rHuEPO使眾多患者脫離了輸血,或是延長了輸血的間隔。近年來,已在臨床深入推廣應用。

   

    1998年10月1日,國家正式頒布了輸血法,加強了對用血及血液製品的法制化管理,嚴格了輸血規範。隨著醫生的輸血概念的更新,患者將日見收益。

   

    作者單位:100025北京市朝陽醫院輸血科 張君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